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在北京,做回“西城男孩”


北京的西城对于居住在朝阳区的人来说,总是略显得神秘。提起西城,想到的似乎都是科研院所和办事单位。习惯了在朝阳区生活的人,若是有一天,突然从只是偶然地听过名字的地铁站下来,来到西城,会惊讶于北京的多样面貌。

而在日常生活层面,这里似乎更多是上了年纪的居民,以至于社区小店遍布,生活从容地在这里展开,一切都围绕着邻里的亲切感——这是北京忙碌的上班族少有的体验。

为什么有这种区别?不同的建筑、社区、公共设施,甚至只是周边与过去充分关联的历史氛围,似乎都吐露出自己的答案。漫步在三里河路北端,我试图探索不一样的北京。



百万庄与朝阳庵



冬日里,阳光温吞地洒在开阔的街道,目之所及,是一座绿色的穹顶样建筑。这里是三里河路,西侧属海淀区辖界,东侧则纳入西城区。它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早建成的一条三块板式道路——机动车道合理地建设在两旁的非机动车道之中,是现代交通规划中的常用模板。

和北京朝阳区的三环路相比,这里实在太安静了。



三里河路在午后的慢节奏中更显宽阔,车流不多,行道树在阳光下发亮,高矮相近的住宅楼比比皆是,形成一种整齐,社区与相对的建筑总是搭配得和谐,适合悠闲地散步。这里,似乎是几十年前,关于20世纪的北京缩影。

20世纪50年代,三里河路的两侧纷纷建起国家机关与科研单位等“大屋顶式建筑”群体。



其中,地标物当数彼时国内最高的砖混结构建筑群——原“四部一会(第一机械工业部、第二机械工业部、重工业部、财政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)”联合盖建的办公楼,这是国内首个统一规划、设计、建设的大规模政府办公楼群。

顶面的青瓦与屋檐的斗拱,透露出苏联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融合气息,就好像走在我们所熟悉又陌生的故宫中那样,产生了庄重而不失亲切的交错感。


穿过三里河路的北段再向西走,便来到以高楼示人,却又有些许玄机的西苑饭店。始建于1954年的西苑饭店,曾是原苏联展览馆招待所,在今天看,它的造型依旧时尚,老式但不失气质,流连其中也像在扮演曾经忙碌的办事员。

移步到拐角后,酒店深处拥有暗藏的小小园林,马路映衬出它的安静,车轮、喜鹊、拐杖声经过着我;街角的保安岗亭空荡荡,只挂了件衣服……若是在这呆上一天,恐怕会混淆了“今夕是何年”。



楼宇后园区内的灰色外立面,以及翡翠绿色的屋檐,二者配色出的建筑群让眼中的视野变得宽阔,就像观察树与树所构成的丛林那样宽阔。在3号楼,门口有一棵高过屋顶的,身影能顺着太阳斜斜打在上下两层阳台上的高大树木,建筑门外的牌匾上所示的“原苏联展览馆招待所三号楼”,这些关乎时间之长久的标记,也在其中透露着这些树木为何如此高大。



附近,是老式红砖色的新苑街社区,稀疏但高瘦的银色树木在冬日中不剩下一片叶子,它们伫立在宿舍的围墙之外。而在西侧,绿色的意见箱和玻璃上红字所书的人事信息窗,都是不知何时被留下的时间痕迹。

进入院子,也就一同被四面的宿舍楼包围,目之所及的朱红和明黄二色对比的建筑墙,让北面后的西苑饭店的高大成为这里五层小楼的鲜明对比,但其实,它们共同诉说了这里变迁的历史。只有院子里整齐停放的现代样貌的汽车在告诉我们,似乎已是千禧年后的若干旅途了。




在路的东侧,朝阳庵社区正随着日升而逐渐苏醒。社区大门外的一街食肆都大门紧闭,上方是三层的白色民居,稍远处的庆丰包子铺内,氤氲的水汽罩着门内低声交谈的食客们。

走过行车的栅栏,景象也就仿佛跳跃进旧旧的电视剧中,骑车的人、归家的人、背挎包准备出门的人都缓缓的,路两侧的汽车停得整齐,积雪也被堆得整齐。目光往上,树木悄然长过了小楼,似乎和排列的电缆一同温柔地托举着蓝天,树干和枝桠的影子打在整饬的砖墙上。



在社区西北角,一张褪色的银色金属指示牌让该地的邮编清晰了——“100044”与邮局提供的业务。常居于此的大叔也不清楚它所属的圆形小房的具体用途,只是单单惹得外来者好奇。谁还记得和异乡的亲朋有过来回的书信吗?

继续,游走,一栋楼还留存有大兴胶印厂的门牌。走过宣传栏,在刚好有光照的角落里,邻居大姐背靠着两面墙构成的角落遮挡寒风,正给老主顾在露天理发;“我们没有这座小区年纪大。”黄色的工具箱、一位共同交谈的阿姨,在社区的土地上有这些人与物的组合,就像那些生长出的枝干。



朝阳庵东侧还有一处特别僻静的院子,居民们把这里开辟为自己的露天“起居室”——三座沙发面朝太阳,若不是冬日,一定会有老人在这唠起家常;旁边架子上晾的被单和衣物,让人差点忘记最近北京还下过大雪。这是家属院的日常,处处都有浓郁的人情和自然。

离开时再次路过小区出入口的社区便利店,仔细瞧它面向街道摆放的鲜艳而平实的水果,“新到货饺子”的招贴也让人安心。


朝阳庵的南方是百万庄小区,它基本建成于1953年,被誉为“共和国第一住宅区”,是北京第一片成现代社区化规模的居民区代表作。百万庄由建筑大师张开济设计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八个区稠密地分列四周,申区和绿地、小学、商业等公共设施位于正中。

百万庄的建造贯彻了美国规划师佩里(Clarence Perry)在1929年提出的“邻里单位”理念,和苏联的“扩大街坊”理念,居民的生活起居可以在居住区内满足,仿佛一座微缩的城市。



随意从一路口进入小区,便能很快地进入生活场景的中心。走在小区,人仿佛摇身变成上世纪的居民。楼外,密集地挂着四个报箱。最新的报纸卷成筒插在报箱里,更多的报纸积压在里面。

这里的树木都是原生,与现在街边常见的移栽不同,它们的高度同样见证百万庄的过往。红墙、绿瓦,交相辉映地搭配在三层坡顶小楼上,构成了百万庄主要的住宅样貌。小楼的外墙凸起着横竖梁,栋栋如此,门窗上回纹形状的玻璃,让这种秩序变得井然。



社区超市内,入口处的老人正摇动机器烤制栗子,楼下,顾客在不疾不徐地挑选日用品;货品的家常散发着生活的魅力,一袋袋摞起的面粉、挂在铁架上成排的调料、货柜里的面包,它们在《映山红》的音乐中静静地待着。这是属于另一个时间的场景。

在百万庄小区中部,针对楼栋外观和功能的改造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,而在“北里”,住房改善项目的雏形也刚刚完成,仰望看二十层的大楼,延续着百万庄的序列名称,那代表的可能是一个新的划分了。



太阳在冬天稀薄得会早些,在离开后去往二里沟地铁站的路上,恰巧路过试营业的果蔬超市,红色门上横幅恭敬地写满欢迎,一旁绿色的草上还积有残雪,这份欢迎也并不只针对这些社区内的旧时间了。但在冬日,这里正在悄然更新。

继续北走,百万庄北里的一幢大楼已经建成,等待着入住;马路对面,另一处居民住房改善项目也在继续。不远处,甘家口社区群,以及更多无垠的道路,在试图蔓延这种怀旧。

地铁站口,一棵老树穿过了人头顶的工程围挡,树干上缠绕的警戒胶带和指示牌提醒人们避让,会有谁不小心一头撞上经年的树木呢?

这里是新与旧的百万庄,包括那些周边的家属楼。我们知道,在新的场景不断生成的同时,旧日的物件也会提醒我们这里曾经的过往。



策划 / 悦游编辑部

作者 / 刘杰迪

编辑 / 王学硕

图片 / 刘杰迪、王学硕

版式设计 / CNT ARTROOM

感谢西城区居民吴彤对本篇文章的帮助。






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新疆经济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新疆经济网 xj.shenzzx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